河南日报官方微博刚刚上线7天,粉丝就突破12万,新媒体时代如何看待新媒体?昨天,本报记者专访全国人大代表、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大卫。
微博博主“作业本”、“琢磨先生”,当下网络热歌《北京、北京》……谈起这些“网事”,张大卫如数家珍。一位领导干部对网络竟有如此多、如此快的了解,不禁让老记们感叹不已!
张大卫说,新媒体时代,网络上体现最多的是向善、向上的正能量。网民们善于发现问题,也勇于反思与纠错;不仅有对政府的批评,还有许多建议与呼吁,“政府要有雅量,多听听批评的声音。”
网友内心的力量是强大的
谈及对新媒体的看法,张大卫说:“这些新生事物,只有向年轻人学习才能不断进步,我就经常向女儿请教,我认为,网络上传递的很多正能量令人感动。”他用三个事例来说明这一观点。
“一次,我问女儿网上有没有什么比较知名的意见领袖,她就推荐我看‘作业本’,其中有一个微博打动了我。”张大卫说,“作业本”有一个粉丝叫鲁若晴,这个姑娘得了重病,“作业本”转发了她记录病情变化和心情的微博,并在网上呼吁大家给她鼓励、为她加油。“他没有让大家给她捐钱什么的,而是让大家从精神层面激励她,增强她与疾病战斗的勇气。结果,在很短时间内,约10万网友的鼓励汇聚成了充满爱意的暖流,这带动的不正是社会的正能量吗?微博中体现的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爱,正是我们所倡导的。”
“还有一个事例也非常有代表性。”张大卫说,前段时间罗山浉河大桥事件发生后,起初被一些网友质疑是豆腐渣工程,后经调查发现,这个桥是80多年前抗日战争时建的,在那个年代,用木桩支撑已是最好的工艺,就是现在有些桥梁还在使用木桩支撑。后来,有关部门在网上回应网友质疑,解释了事件的真相。很快,先前指责大桥是“豆腐渣”、“偷工减料”的拍砖声,被认同声取代,许多网友还形象地称之为“桥坚强”,呼吁政府保护文物。
“在舆论转变的过程中,网友们这种深刻反思、自我批评和主动纠错的精神和勇气特别让人感动和敬佩。”张大卫说,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,大家都是向善的,并且渴望得到社会公正,他们内心的力量是强大的。
“我再举一个例子。”张大卫告诉记者,前些天他在网上听了一首改编的关于雾霾的歌《北京、北京》,听了之后深受感动。歌里既有对政府尤其是对地方政府的批评,也有对社会的反思,“更重要的是——它呼吁全社会合作,一起来解决污染问题,提出我们作为一名公民在解决环境污染过程中应当做些什么。这表明网友并不是在简单地质疑政府,而是从更深的层面提出要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,从我做起,这非常不容易。”
网络表达应当直率而不粗俗
在虚拟空间,经常会有一些人爆粗口,讲脏话,对此张大卫认为,污言秽语肯定是不好的。他说:“粗俗当然也是一种表达方式,有时连我们这些领导干部着急了,也会说几句粗话来宣泄感情。但是,大家在公众场合发声的时候,应当直率而不要粗俗,即使别人不能知道你的真实身份,你也应当这样要求自己,这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。拒绝粗俗的网络表达需要大家共同努力。”
政府当有更大雅量听取民众的批评
政府应当如何看待网络上对政府的批评?张大卫认为,政府一定要有雅量,要能够认真地听得进批评。他反问道:“政府不就是被批评的吗?公众的诉求是多种多样的,政府在中间做任何决策,都不能得到百分之百的满意,这个时候,你就需要通过批评去了解一个政策的实际作用,确保施政的公正性和合理性。”张大卫说。(记者 杨凌 李影)
电话:0371-65954030(总值班室) 邮编:450003
地址:郑州市纬二路五号院 电子信箱:hnrdxxjszx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