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

当前位置: 两会要闻
筑牢粮仓根基好远航
字体:
来源: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     发布时间:2014-03-10
        □河南日报记者柯 杨李 红

  刘亚辉张建新方 舟

  “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。”“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。”

  “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”

  ……

 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,把“三农”问题放在重要位置,提出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。作为粮食主产区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,河南如何保粮、增效,更好地承担职责使命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?驻豫全国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们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热议,积极建言。

  增量提质,做好“粮事”关乎国势

  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,推进农业现代化。一方面让13亿国人吃饱吃好,另一方面让农民有劲头有盼头,既符合全国农业农村工作实际,也符合我省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平顶山市委书记陈建生认为。

  “粮事”关乎国势。在国家粮食战略安全版图中,河南的地位越来越突出。

 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,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超过1.2万亿斤,实现“十连增”。这份优异的成绩单里,凝结着河南作出的重大贡献——积极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,制定好政策、挖掘好潜力、提供好服务,以全国6.5%的耕地,生产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。

  粮产区“脱贫”,农业产业化集群担纲。“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,我省创新思路,把农产品加工业和工业集聚发展模式‘嫁接’,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,为破解‘增产不增收’作出了有益探索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焦作市委书记孙立坤说。这种质的提升,造就了我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,把包子、饺子、面条等小产品做成大产业,不仅丰富了国人厨房,更成为河南农民增收的助推器。

  谁种补谁,调动种粮大户积极性

  如何改革和完善农业补贴问题?今年两会上,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,农业补贴将朝着“谁种地谁种粮给谁补贴”的方向走,稳定存量、调整增量,向种田能手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。

  全国政协委员、省政协副主席龚立群认为,现行粮食宏观调控体系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,比如种粮补贴政策效果不明显等。“种粮补贴名目繁多,但效果不佳,主要原因在于补贴的目标性、导向性、针对性不强,已经演变成国家给的福利,导致出现粮贴逐年增加,但耕地撂荒屡见不鲜的现象。”他说。

  目前,全国70%以上的粮食都产自粮食主产区。然而,这些区域往往经济都比较落后,财政收入较低,支付能力有限,特别是人均公共财政支出能力与全国相比差距很大,陷入了“粮食大省、经济弱省、财政穷省”的怪圈。针对这种状况,全国人大代表、驻马店市委书记刘国庆提出了两项建议:一是加大粮食生产核心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,特别是增加这些地方的财政支付能力;二是源头上整合涉农资金,提高使用效益,进一步调动粮食主产区抓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。

  全国人大代表、沈丘县李寨村党支部书记李士强说,粮食补贴应向种粮大户倾斜,通过政策手段和经济杠杆调动土地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引导农民多种粮、种好粮。

  规范流转,激活现代农业大发展

  固守着一亩三分地,实现不了农业现代化。发展现代农业,前提是加快土地流转,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。然而,现实中不少地方在土地流转推进过程中,存在规模经营比重不高,口头协议、短期流转不规范,流转服务水平不高,缺少配套政策等问题。代表委员们建议,应本着依法、自愿、有偿的原则,有序推进土地流转。

  “应该及时防范土地流转中的‘非粮化’、‘非农化’倾向。”陈建生认为,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督核查,不折不扣地执行耕地保护政策,严厉打击擅自改变土地用途行为,确保流转土地确实用于发展现代农业,而不是用于商业开发或其他建设。

  全国人大代表、开封市市长吉炳伟说,现在土地流转存在自发、无序、随意、分散等现象,形式上的不规范造成流转不畅,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流转市场的建立。他认为,农村土地流转既要加强管理,更需要法律保障。

  对此,全国人大代表、漯河市市长曹存正建议,一是培育典型、示范带动;二是统筹推进、融合发展,对基础设施建设、农资储备供应等生

  产要素综合考虑;三是县、乡、村三级配合联动,合力推动;四是政策保障,出台具体配套措施,四举并进,按需适度、合理有序地推进土地流转。

版权所有: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     豫ICP备05016546号
电话:0371-65954030(总值班室) 邮编:450003
地址:郑州市纬二路五号院 电子信箱:hnrdxxjszx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