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

当前位置: 河南代表团
实施供给侧改革走好质量强国路
字体:
来源: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     发布时间:2017-03-07
         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年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,拿出了较大篇幅,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进行了论述。
        新常态下,中国经济要持续健康发展,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如何推进,牵动着政府、企业、亿万消费者的目光,也引发了河南团代表们的广泛关注。他们普遍认为,尽快把质量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,是实施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。
       “世界工厂”的质量短板之痛
       “我们是手机、电脑和电视等产品的最大生产国,但绝大部分芯片要依赖进口,供给质量的短板相当明显。”3月6日,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谢旭人参加河南代表团小组审议时说,总体附加值不高、质量不高,使得中国制造一直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。
        全国人大代表、副省长徐济超建言,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,尽快确立质量强国战略,推动质量强国理念深入人心。
        他说,我们谈经济的含金量,不光是指经济收入、财政税收达到多少,同时也指产品的附加值有多少,企业家能赚多少,老百姓兜里装的钱有多少。目前来看,我们的经济含金量还不够高,表现之一就是高投入高排放,却低产出低附加值。
       “实施质量强国战略,把崇尚质量、追求卓越的理念贯穿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,对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来说是长远之策。”徐济超认为。
        贸易竞争就是质量之争
        前段时间媒体关注的国人出国旅游抢购电饭煲、马桶盖,也成为多位代表谈及的话题。
       “国际贸易之争,往往落脚到产品质量的竞争。抢购现象归根结底,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产品的强烈需求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省工商局局长马林青说。
        他建议,从国家层面加快研究制定质量促进法,尽管我国的制造业产品数量巨大,但整体质量亟待提升,这一块在立法上仍是空白;要进一步健全优胜劣汰机制,制定涉及商品质量的惩罚性赔偿制度;还要进一步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,促进质量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。
        全国人大代表、省人大常委会选任联工委主任杨盛道认为,产品精细化、精品化将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。质量之魂,存于匠心。中国工匠不仅包括技术研发上的“大家”,也包括在生产一线精益求精的工人。
        杨盛道建议,政府和企业都要重视技能培训,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,培养大批现代产业亟须的技能型人才,提升高技能蓝领人才在产业工人中的比例。
        改革做“减法”也要做“加法”
        在去年钢铁产能压减6500万吨的基础上,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2017年再压减5000万吨左右。
        全国人大代表,安钢技术中心高工、首席专家徐筱芗认为,要实现这个去产能目标,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有效降低能耗,加大科技创新比重。
        她坦承,去年的压减目标得以完成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015年行业形势不好,一批“僵尸企业”被淘汰;随着形势好转、盈利增加,再加上现存的都是有生产能力的钢铁企业,要完成5000万吨的目标并不容易。对企业来说,要活下去就要降成本增质量。
       “去产能去的是落后产能、低端产品。要看到,市场上对高端钢铁产品的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。”徐济超说。
        他谈道,人们通常理解的降成本,多是指原材料价格、工资水平等“外成本”,事实上企业竞争力更多取决于和质量水平直接相关的“内成本”。
        多位代表认为,企业把质量搞上去了,尽最大可能降低内成本,就能在同行竞争中胜出。国家和地区真正把质量作为衡量发展成效的第一标准了,就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版权所有: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     豫ICP备05016546号
电话:0371-65954030(总值班室) 邮编:450003
地址:郑州市纬二路五号院 电子信箱:hnrdxxjszx@qq.com